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立与破”

2017年08月07日 18:22  点击:[]

编者按:

8月4日,由中宣部主办的党建网微平台发表了一篇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立与破”》为题的文章,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确立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立字当头、立破并举的科学导向。

自2016年4月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结合学校实际,以直面“硬骨头”的勇气,全面推行综合改革,率先进行的“三破三立”掀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将党建网《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立与破”》全文,与本网5月22日刊发的《特稿:勇立春潮 阔步前行》再次刊出,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以期新的体会与收获。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立与破”

党建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确立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立字当头、立破并举的科学导向。

立字当头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立字当头,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立”来推进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

立目标。 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讲了党的奋斗目标问题。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提出“13+1+1+2”的国家和军队建设系列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成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精准脱贫攻坚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立规矩。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我们党最早立的规章是八项规定,随后又指导制定、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强化了党和国家一系列政治规矩。其中,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对党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最根本的政治规矩;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规矩。此外,习近平还强调把懂规矩、守规矩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各级“一把手”都要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立标杆。 在习近平倡导下,我们党先后立起了指导广大党员、干部突出理想信念这个灵魂,补钙壮骨、立根固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标准。其中包括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县委书记标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标准,等等。同时,还树立起谷文昌、廖俊波这样的学习标杆,让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立破并举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注重立破并举,在领导经济发展、推动作风建设、纯洁政商关系等方面做到了“六立六破”。

立新发展理念,破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我们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立清风正气,破“四风”积弊和腐败顽疾

这次活动就以解决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对“四风”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

——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我们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要抓住建章立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围绕发生的腐败案例,查找漏洞,吸取教训,着重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求真务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到河南省兰考县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立公平正义,破特权思想

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2014年新年前夕,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时谈到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

党内决不允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甚至凌驾于党章和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准则》、《条例》,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扶正祛邪,自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

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破“好人主义”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014年1月20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

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立新型政商关系,破官商勾结、利益输送

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2013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谈到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



勇立春潮 阔步前行

——一年来湖南城市学院党委班子推进改革发展纪实

(本网记者 周洁 孔军 赵玲)

明确“一二三五”发展战略,聚焦“十三五”蓝图“三件大事”;提出“六大类二十二项”改革任务,确立“三个明显一个跻身”改革目标……

破分而散、立精而集的学科整合,破身份限制、立多劳多得的绩效改革,破粗而松、立紧而实的预算改革……

2016年4月6日,学校党委书记任免宣布大会上,新任党委书记罗成翼代表学校党委向全校师生庄严承诺:“绝对忠诚不变质,勇于担当不懈怠,公道正派不谋私”。

5至6月,新一届党委班子成员陆续到位。自此,乘着“科教强省、文化强省”、“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滚滚春潮,新一届党委班子秉承着掷地有声的铿锵承诺,肩负着师生求新求变的强烈愿望,带领全校上下,勾勒出“顶天立地”的设计,推行直面“硬骨头”的“破立”,掀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顶天立地”的设计

回顾“十二五”期间,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条件日趋完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观念较滞后、经费较紧张、发展思路落实不够到位、转型发展不够深入,尤其是与“双一流”要求相比,一些关键核心指标还有差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一届党委班子统一认识:当前学校发展进入了战略窗口期,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站在改革春潮的风口浪尖,后浪滚滚,不进则退,只有锐意进取,及时转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不被时局淘汰。

可是如何变?变成什么样?2016年5至6月,以“建什么样的湖南城市学院、如何发展湖南城市学院”为主题,学校深入开展了“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大讨论活动。

从6月22日开始,党委班子成员逐一走上讲台进行专题辅导,谈政策、讲思路、找差距、明举措、话未来。通过两个多月深入讨论和研修,找到发展差距,形成发展共识。

洗脑变观念,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调研摸校情、务虚集智慧。党委班子先后10次召开务虚会和座谈会,形成《“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各分管校领导牵头分别组织教授、博士、院长、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青年教师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经过学术委员会讨论、校园网公示、专题会议审议、党委会审定等环节,最终形成《“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7月,第三次党代会上,《“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与师生见面。作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对学校的发展基础与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任务,简要概括为“一二三五”发展战略,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目标;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两个着力点;完成确保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力争突破硕士点,尽最大努力争取各方支持促成医学类学科并入学校三件大事;实施人才培养提质工程、创新服务引领工程、师资队伍优化工程、学生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幸福指数增长工程等五项工程。

洒洒两万字《规划》,构筑了湖南城市学院美好的发展蓝图,成为新一届党委班子治校架构的逻辑起点。《规划》站位高:11个核心突破指标直接指向“双一流”要求的学科、专业、平台项目、师资与成果,紧密对接国家、湖南省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接地气:明确提出“做强城建类、做大信息制造类、提质管理文化类、做实基础类”的分类发展目标,在立足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将航向瞄准产业、行业需求。“顶天立地”——是广大教职工对此的一致评价。

“十三五”规划动力之源在哪?2016年10月,经过充分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综合改革方案》出台,提出通过干部人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资源整合与精细化管理、现代治理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六大类改革,努力实现“三个明显一个跻身”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内部治理更加完善科学,学校各项关键性可比核心指标明显进位;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办学效益明显增强;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学校综合实力跻身于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应用学院行列。

这份直接对接《“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破与立”的特点,即破除阻碍学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破解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以问题导向为抓手,构建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其推进改革的领域之广、决心之大,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这套兼具思想性、前瞻性、操作性,以“双一流”为目标、以十三五核心指标为指向、以综合改革为动力的顶层设计全面成型。  

第三届党委班子举行的第一次党委会上,党委班子以上率下,提出“城院看三楼”,并向全校干部发布六条履职公约:“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民主集中制和议事规则;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子;不接受下属和单位及单位之间的吃请;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力图为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委班子秉承着“三不”承诺和《六条履职公约》,身先垂范,谋定后战,带领全校上下并肩作战,打响了一场综合改革的攻坚战。

直面“硬骨头”的“破立”

全面实施综合改革以来,学校以干部人事、资源整合与精细化管理改革为牵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改革为重点,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改革为保障,六大类改革有序进行。

——破分而散、立精而集的学科整合

在“三个发展”大讨论和前期调研中,党委发现,现有二级学院学科分布过多,学科资源投入面过广,学科师资队伍过散,导致学校在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强的品牌学科。为此,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分类发展、资源整合为基本思路,对学校现有学科进行集成、归类。

2017年2月,《关于机构调整的通知》正式下发,全校内设机构以精简务实、问题导向、资源整合、学科集群为原则,进行大幅调整,按城建、信息制造、管理服务、基础四大类,将原有17个二级学院调整为13个。其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并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城市管理学院与商学院合并为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合并为人文学院,音乐学院和美术与艺术学院合并为艺术学院。

从2月21日晚党委会通过调整方案到23日下午干部全部到位,这场涉及全校所有内设机构、近百名干部的调整工作,只用了短短48个小时。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是党委班子近百天披星戴月的不辞劳苦、不遗余力。

从2016年11月起,党委班子就多次开会调研二级学院当前发展状况,走访教育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党委副书记汤放华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扎实的调研工作。

2016年12月27日,全校处级干部和博士、教授代表会议召开,对机构调整和学院整合方案进行无记名民意测评,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93%。然而,党委班子并没有马上作出决定。“再缓缓,再听听更多老师的想法……”校领导再一次分头下到所联系学院进行宣讲,了解教职工意见。党委书记罗成翼更是利用双休日与学院班子主要领导连续谈话超过十个小时……

稳中快进,慎之又慎。22日调整文件公布当天,校领导罗成翼、李建奇、汤放华、姚春梅分别前往四个有合并调整的学院宣布领导班子任免决定:“机构调整的依据和导向是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这次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科归类、专业集群、资源共享,打造品牌和‘拳头’,在同类院校中形成比较优势。”

调整后的13个二级学院使学校整个学科专业更加合理,资源投入更加集成,队伍更加优化,为分类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破身份绩效、立多劳多得的绩效改革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人。针对教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问题和分配体系的激励问题,党委统一思想,明确了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工资改革方向。

2017年4月,《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正式下发。《办法》的实施,打破了身份限制,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和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导向,鼓励业绩好的教师拿更高的收入,实现教师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到教学科研、产业服务协调发展。

在综合改革链中,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是“骨头最硬的一块”。困难主要体现在:学校绩效工资多年来一直未与教学、科研等核心指标挂钩,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并不多,面对这样大的调整,不少教职工有畏难情绪。党委对于教职工的意见诉求,丝毫不敢忽视。

筹备伊始,调研先行。作为此项改革的牵头校领导,姚春梅加班加点,就绩效工资进行深度调研,对学校前三年的绩效工资分配情况进行了全面“回头看”,并对湘潭大学、南华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做法进行论证、对比、研究。“湘潭大学将绩效工资进行二级分配时,把科研成果纳入了考核体系;南华大学公开、透明地向教职工们提供岗位绩效工资的考评指标,让他们直面指标,努力争取……”在党委会上,调研来的意见一条条被摆在桌上。

我们该怎么改?是划块分配还是统筹统管?为了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党委讨论不下6次,仅初稿就达10个版本之多。初稿通过后,又组织中层干部、教师代表进行宣讲座谈。意见搜集完成后,罗成翼和李建奇利用周末主持召开意见分析会,充分吸取教职工意见,择其合理意见融入到方案里。接着又将方案上党委会讨论,决定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再次下发进行讨论。同时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对此专题研讨,不断完善。

功夫不负苦心人,3月31日举行的第四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方案》高票通过。

“此次绩效工资改革,旗帜鲜明。比如,坚持以岗定薪,以业绩为导向,让各类人员都有上升空间;将教师的个人业绩与学院管理绩效捆绑,激励大家共同干事创业,而不是如以前一般单打独斗;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兼顾各类人员协调发展……”人事处处长袁志成激动地说。

——破粗而松、立紧而实的预算改革

“经费来源单一、财力供需矛盾突出、教职工待遇不高、‘双一流’建设急需投入……”一个个难题摆在眼前,怎么破?在上级拨款增量极少的情况下,钱又从哪里来?

为此,党委先后召开了4次财务工作专题会议,听取财务部门的情况汇报。开源节流,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是党委在财务工作上的改革思路。

作为财务改革工作的牵头校领导,副校长刘辉煌带领财务部门从2016年10月起,对以往的财务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对南华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工学院等兄弟院校和二级进行院的深入调研,形成了财务工作改革基本方案。

作为财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党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针对学校预算完成率较低,存在挤占预算及突击花钱等问题,2017年初,党委提出改革预算编制方法,明确预算的总体要求,既确保教学正常运行,确保学校核心竞争经费投入,确保教职工待遇有所增加。在三个确保的基础上,党委要求“紧运行、保重点、促发展、重绩效”。

为了确保精细预算到位,校长李建奇多次听取学校财务预算,要求做实做细,落实党委精细化要求。党委书记罗成翼同计划财务处共同研究预算方案草案,连续工作到凌晨2点。

“把钱用在刀刃上。为了达到党委的要求,计划财务处的人员寒假期间在办公室加班,对每个部门、每个项目的行政经费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小到一个校内课题的立项,工作人员都进行了核算。”计划财务处处长刘贵方说。

经过多次测算、修改,在基本保障各项行政工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压缩行政运行等经费1222万元,增加发展经费至1.3亿元,增幅达92%,其中科技发展、双一流建设经费达1928万元,人才建设发展经费达2067万元,教职工待遇增长10%,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障。

“三破三立”,带动了综合改革的全面跟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制度创新,定编定岗,“能上能下”,扎紧“制度笼子”的风险风控机制等改革举措正紧锣密鼓地筹划、推出。

永不停步的追求

——稳中快进的嬗变

一年来,学校以“一二三五”发展战略为统领,顶层设计开启新篇章;以“六大类二十二项改革”为主线,综合改革迈出坚定步伐;向着“三个明显一个跻身”的改革目标和“十三五”蓝图迈进。

“三风三力”建设初见成效。学风建设取得进展,学生四级通过率提升了3.66个百分点,考研录取率提高了2.5个百分点,建规院考研录取率更是接近20%。补考、重修率下降了,《十大教学工作纪律》使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意识得到加强。《六条履职公约》带来干部作风的新变化,干事的多了,看事的少了;谋事的多了,谋人的少了;加班加点的多了,坐而论道的少了;建言献策的多了,牢骚怪话的少了;担当作为的多了,吃喝打牌的少了;凝心聚力的多了,拉拉扯扯的少了,遵纪守规的多了,“打擦边球”的少了……一个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核心竞争力有了新进展。新增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等国内高层次人才20人,博士后流动站落户规划设计院;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68项、教师省级教学竞赛获奖9项;新增黑茶金花省重点实验室等6个平台;2016年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及资助经费数在湖南省以‘学院’命名的学校中均排名第一,发明专利为‘十二五’期间两倍;全年校办产业产值2个亿,同比增长15%……

这些改革发展成效,是党委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校干部职工“大合唱”的共鸣,让人深刻感受到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同心思变。

巧合的是,在学科整合、绩效工资的方案调研中,无记名投票结果都是93%。两个93%,充分表达了广大教职工求新求变的共同心声,充分体现了党委推进改革发展的意志与师生所盼高度契合。

——坚定不移的脚步

一年来,继往开来,承前启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十三五’时期开了个好头。“接下来,人才培养的深度推进,资源整合优化,绩效精细考核和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改革落地等等,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校长李建奇说。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即将出台,有利于构建校企(地)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副校长雷存喜说。“继续教育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办学,实现提质增效”,副校长夏宏宇说。

“科技创新服务改革方面,要修订完善的《校办产业管理办法》,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优秀平台,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副校长郑卫民说。“要抓紧‘双一流’建设和硕士点申报,推进产学研结合”,副校长何振说。

“今后资源整合与精细化管理改革的关键,是要更加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副校长刘辉煌说。“建设真正的‘节约型校园’,我们还在路上”,副校长谭献良说。

“干部工作的改革重点,是要让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顺畅起来,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不担当、不作为的人无市场。”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罗新湘说。

路且过三分,任重而道远。“实践表明,变,就会有机会,改,就会有成效。改革犹如分娩,母亲不会因为阵痛而放弃分娩,我们也绝不会因为改革的‘阵痛’而放弃改革。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党委书记罗成翼坚定地说。

春风浩荡百草生,雏鹰展翅万里翔。只要我们怀揣着乘风破浪的勇气,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同频共振,不懈奋斗,一个更加美好的城院必将向我们阔步走来。






下一条:牢记宗旨 奋力前行——党委书记罗成翼在学... 上一条:本网评论:要让学生有更多课堂获得感